玉在傳統文化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,玉乃是吉祥之飾物,玉是一種有靈氣的寶物,一塊上好的玉件能給人帶來好運,趨吉避兇,佩玉石可養生,身上佩玉可防疾病,佩玉則百邪不侵。
“人養玉,玉養人”,玉惜有緣人,人憐有心玉,面對這塊寄托情誼的玉,幻想著自己就是那淡淡白光,心中的郁悶一點一點地被溫暖、撫平、復原。
佩戴玉石,有條件的話,選擇和田玉中的籽玉,這是水產玉,與人體氣息、體溫相得益彰,互相感應。若一個人戴上一塊自己非常喜歡的玉件,終年累月不離其身,這塊玉石就會產生“靈氣”,可以和主人同呼吸共命運,因為你已經把這塊玉石給“戴活”了。
在一些戴玉人的身上也確實出現過不少類似的獨特現象。因為一塊玉石戴的時間長了,由于長期處在主人身體的恒溫中,玉石底色也會發生一些微妙變化,好像在戴玉人身上真的出現了第二條“生命”。
民間關于玉能避邪保平安,相傳玉能發出一種特殊的光澤,這種光澤在白天不易見到,夜晚則可照亮方圓數尺之地,這種光澤是妖魔鬼怪怕見到的,因此歷代皇帝常持玉以示威嚴并保健康,平民百姓也喜歡佩戴玉器以求平安。
玉石堅韌、溫和、細膩、含蓄,由內向外慢慢透射出一種魅力無窮的美,這些特點與人性有著極大的一致性。好的玉石冬天拿在手里溫溫的,它不涼,而夏天相對炎熱的天氣又并不感到暖手,真是再好不過。 當然,男人佩戴玉石,原因并不僅在于此。男性佩戴首飾,在我國古已有之,而且表現形式極富大漢文化色彩。
《禮記·玉藻》云“古之君子必佩玉”,因為“君子于玉比德焉”(孔子),又說“君子無故,玉不去身”,《詩經》里也有“言念君子,溫其如玉”之句;即君子以玉象征高潔的德行,玉是君子的象征,古代男人帶玉,就是希望自己像君子一樣,或者自己本來就是君子。玉,總給人們帶來吉祥、美好、溫馨的回憶。
中華古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,卻有一萬年的玉文化。古人將玉精雕細琢、匠心巧妙,融入華夏文明以及博大精深的東方文化。玉集石頭之精華與天地之靈氣,又被人們加工為各種各樣的佩飾品,譬如玉觀音、玉佛、玉麒麟、玉項鏈、玉鐲、玉墜、玉扳指等,當著吉祥物來佩戴,寄予人們許多美好的愿望與夢想。
國人歷來以佩玉為美:帝王將相的冠冕上嵌著玉珠,達官貴人的腰帶上鑲著玉片,文人騷客的衣服上系著美玉,宋徽宗嗜玉成癖,楊貴妃含玉鎮暑,就連曹雪芹創作《紅樓夢》時也不忘給他偏愛的主人公脖子上掛塊“通靈寶玉”。
玉石大的用途是用于印章,著名的莫過于和氏璧,當然和氏璧屬于“硬玉”。因為自古以來寶石產量更加稀少,無法大面積普及,而金銀因其后期的貨幣作用,受君子不言利的影響,玉相對來說更加容易被儒家文化圈所接受。
有君子佩玉之說,喜歡佩玉的男人,排除掉財富的因素外,往往是精致的男人。“君子如玉” 古人視玉如寶,“君子無故,玉不去身”。
玉墜懸于胸前,玉溫和與體溫一致的玉,它發著柔和光澤,那樣的純潔,那樣的可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