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和田玉”“軟玉”“透閃石玉”“閃石玉”,這幾種名稱一直以來含糊不清。讓我們來研究一下每一種名字的講究和說法。
在學術領域中,“軟玉”一詞一直作為和田玉的名稱來使用,已經成為一種常態。但在改革開放后,形成了廣闊的珠寶玉石首飾市場以后,此名稱在營銷過程和百姓購買活動當中引起了很大的誤解。就字面意思來講, 一般認為“軟玉”一詞給人的感覺就是質地較為柔軟的玉石,會讓不了解的人錯誤地認為和田玉是一種材質很差的玉石,廉價感倍增。這不僅造成了很多人的不理解不明 白,甚至嚴重影響了和田玉的推廣。所以“軟玉”是非常不恰當的也容易引起誤解的一 個名稱。
和田玉的摩氏硬度為6.0?6.5,硬度與翡翠比較只是稍低,翡翠人們習慣稱為硬玉,自然而然就把和田玉稱為軟玉了。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?學術界有各種不同意見,香港叫“透閃石玉”,臺灣省叫“閃 玉”,有人提出叫“閃石玉”,有人提出叫“和田玉”,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合適名稱。其中研究機構比較傾向用“透閃石玉”,比較符合客觀情況,因為所有產地和質量的和田玉主要成分都是透閃石。 而商家比較傾向用“和田玉”,因為和田玉知名度高,利于銷售和傳播。國家標準后確定的是“和田玉”,也是沿襲以前的習慣稱謂,所以其他不是新疆和田產的玉,自然就成了“泛和田玉”。
舉個例子,鉆石也是商業名稱或俗稱,它的學名叫金剛石,和田玉也是商業名稱或者俗稱,學名叫透閃石玉,為什么要加“玉”就因為玉是集合體,而金剛石是晶體。但是鉆石的標準里面4C標準,包括顏色、凈度、重量、切工, 并不包含產地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而和田玉不一樣,雖然本質(質地)是一樣的,但是偏偏俗稱里加入了產地因素,這就從根本上讓人們對產地格外敏感,認為別的地方的就不正宗,青海昆侖玉的重要產地格爾木的很多同行就對此事有強烈看法,他們把自己的 青海料都叫作昆侖玉,暗指產自昆侖山脈。但其實新疆和田也是在昆侖山脈腳下的一片綠洲,新疆、青海都被昆侖山脈所貫通,乃是一脈相承。
所以,我的觀點是命名盡量不要帶入產地因素,叫透閃石玉為恰當。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國標的“紅木”標準命名上,“紅木”二字其實很不恰當,如修訂為“名貴木材”標準是否更為準確。國標中紅木分為5屬8類33種木材,其實只有幾個品種是紅色調,目前的命名并不能很好的概括所有品類,沒有把皇家貢木金絲楠錄入其中更是一大遺憾,和田玉的命名亦是 同樣的道理。
目前的和田玉市場中,高品質者便產自和田,低品質者則為青海、俄羅斯甚至韓國產出,給人以產地即代表了品質的錯誤觀念,對于泛和田產區來說既不公平,也不客觀。無論哪個和田 玉產區,都有高品質的原料,一味的傾向性宣傳,會嚴重影響玉文化的發展和傳播,而且商家之 間的相互詆毀,更讓信譽毀于產地二字,到后只會變成玉質如何無人問津,只關心產地的結局。
其實成品的和田玉究竟產自何處,又有誰能說得清呢?目前連國標中也沒有規定如何量化區分產地,因為很多數據完全套疊,同時缺乏診斷性的特征,根本無法區分。既然如此,為何在定義之初要在名稱 上加入產地信息?這樣的和田玉市場如何持續發展?玉文化如何得以傳承延續?
我相信,這個問題總 有一天會被人們所正視,但現在木已成舟,習慣的稱謂已然形成,想把“和田玉”扶正為“透閃石玉”需要時間,但我堅信,這是大勢所趨,早晚必行。 但是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,顧名思義,和田玉就應是新疆和田地帶產的玉,是一個標志,不僅僅有悠久的歷史,更是品質的保證。一旦消費者了解到證書上寫的和田玉并非新疆產的和田玉,而是青海玉、俄羅斯玉或者韓國玉等,自然會有“恍然大悟”的感覺。
對于收藏來講,問題就更大更尖銳, 收藏者對玉石有著更強的趨向性和針對性,是什么地方產的玉石需要準確把握,明明是青海玉、俄羅斯玉或者韓國玉,而證書上卻都是和田玉,則認為商家有意為之,更讓鑒定機構的權威性受到質疑。 玉雕界、考古界、文博界等則更是對此狀況有所不滿。
總之,作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還有很多的工作 要做,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討和研究。我想時間能證明一切,在現階段,鑒定機構只能按照國家標準寫 “和田玉”,但同樣再過些年,我相信大家一定會明白質地比產地更重要的道理。